傳播理論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理論,叫做沉默螺旋,這是少數在台灣學界流行的歐洲學派,呵,當然是因為邵媽媽(不知道該叫邵媽媽好還是翁老師好)留學德國。理論的內容,大致上是說當社會上主流媒體的意見當道,持不同意見的人因為看不見別人的支持,聲音就會向螺旋一樣,漸漸的小下去,終至消逝。
會想到這個,是因為那天跟Serena在談,不知道台灣的年輕人,到底怎麼看「反分裂法」這個東西,大家是覺得這個東西很政治?很綠色?很無聊?很生氣?在國外的人,真的是霧裡看花,因為報導有跟沒有是一樣的,完全搞不清楚台灣人到底在想什麼。我看到台灣某些媒體說中國制定反分裂法只是個「紙老虎」,完全不用擔心,Google大神裡面的許多簡體字媒體,也報導「台灣民間反應鎮定,顯示臺灣人普遍支持反分裂法,期待祖國統一」。天啊,真的是這樣喔?
每次聽到以前的留學前輩說,他們那個時代被禁雜誌、禁書,出國之後才找到自由的氛圍,了解真正的台灣。在我還沒有出國之前,我都會覺得,那應該是過去的事吧,台灣現在已經是一個民主的國家,言論自由開放,哎呀,他們說的都是過去式啦!可是,我最近卻越來越意識到,台灣的媒體創造了一個「假自由」的封閉狀態,讓台灣人民以為自己的資訊很充分,媒體卻實際上支配了思維,而缺乏思考的空間。有人在意外國的媒體怎麼看反分裂法嗎?
我知道反分裂法很久了,但是一直沒把時程當回事。然而,第一個提醒我「反分裂法」制訂日期的人,不是台灣人,而是一個德國人。上星期二的下課時間,德國麥可先生千辛萬苦擺脫中國女生的黏功之後,(哈哈,我想德國麥可第一次意識到中國和台灣的不同,他的認知可能是從中國女生愛黏人、台灣女生不黏人的觀點開始),他偷偷摸摸跑到我身邊,還不時防備中國女生跑過來(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好玩的畫面),然後很嚴肅的問我:”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law?” “Law? What law?” 我有點不解。當時都沒空看台灣的新聞,所以有點不知所措。
接著他就批哩趴啦的說他在BBC和德國的新聞,都聽到中國在那天要提反分裂法的草案,我才驚覺,原來時間這麼近了!接著,我當然跟他說,我認為中國政府因為政權和社會秩序很不穩,才急欲把矛頭出口對向台灣,中國共產黨是瘋子!沒想到,德國麥可先生竟然語重心長的告訴我,「I hope China doesn’t follow our history」,剛從德國回來的我,當然清楚的了解他在講希特勒,這個讓他從出生就背負著一些沉重的「歷史人物」。
第二個提起反分裂法的,是荷蘭郵局櫃檯年紀大概四十左右的「媽媽」。因為領包裹的時候,一如往常,必須從國籍開始找包裹號碼。所以當她在China那一欄找不到我的包裹條碼時,我又像機器人一樣,「Sorry, Republic of China is Taiwan, please check R.China」,媽媽看了我一下,接著笑著說,「I have heard the news about the law in your country…」,我跟她解釋了一下台灣和中國的關係,然後又把跟麥可先生說的話重複了一次,雖然我最後講到有點生氣,很想說「They(China) are just like Nazi」,不過我始終沒說出口(我對中國怎麼這麼好呀….),她跟我說,叫台灣要加油。
後來有同學陸陸續續問了我關於反分裂法的問題,可是自己心底卻有一個小小的嘆氣,唉,原來外國人都比台灣人更關心這件事。其實,自己沒有在台灣,根本也不知道台灣的人到底關不關心,但是每次看著網路的新聞報導,心底都會涼一截,不了解為什麼又把這種「國家」性的議題搞得像政治動員,然後惹得沒有人關心。那天看到楊憲宏的文章,他應該是完全「抓狂」了吧,用了那麼多情緒性的字眼。唉,藍色的新聞、綠色的新聞、紅色的新聞,真真假假、虛虛實實,我只是希望,大家能意識到這個法律對台灣的嚴重迫害性。
如果期待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了解台灣的處境,不能只是坐著想,但卻什麼事情都不做,不一定要走上街頭,可以用一種更理性的訴求,告訴國際社會,關於台灣的處境。自助而人助,要自己先起身而行,別人才願意伸出手。如果只是等待美國、日本的保護,台灣人民卻沒有自己的意識和聲音,那麼,恐怕台灣就會成為第二個柏林,任列強宰割。
希望我在國外看到的沉默螺旋,一點都不沉默。
- Mar 15 Tue 2005 23:51
沉默螺旋不沉默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